他们 , 给喜茶、seesaw做设计

什么是条件反射?
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提出:狗看见食物的同时附加了节拍器,在多次重复以后,狗将食物和节拍器两个诱因合并成一个近似模型,以至于之后没有食物,只有节拍器,也可以诱发唾液分泌。

听见音乐会感到开心,看见大海会感到平静,点外卖就打开美团,打车就用滴滴,小红书种草,淘宝拔草,从这个角度看,品牌的本质也是种条件反射——用户的特定认知和需求,与品牌强关联。
“品牌设计,就是为了达成或者说辅助达成这些认知。”条件反射设计工作室(以下简称条件反射)的所有动作,便围绕名字里的这四个字展开、构建和强化。

他们 , 给喜茶、seesaw做设计

他们 , 给喜茶、seesaw做设计

如果你对他们觉得陌生,那喜茶大概人尽皆知吧,是的,他们为进入稳定期的喜茶提供品牌咨询和视觉设计,为seesaw进行品牌重塑,打开条件反射的官网,还会发现不少熟悉的品牌和campaign:好利来、seesaw、阿那亚、pidan、盒马生鲜……

如果你对他们觉得陌生,那喜茶大概人尽皆知吧,是的,他们为进入稳定期的喜茶提供品牌咨询和视觉设计,为seesaw进行品牌重塑,打开条件反射的官网,还会发现不少熟悉的品牌和campaign:好利来、seesaw、阿那亚、pidan、盒马生鲜……

如果你对他们觉得陌生,那喜茶大概人尽皆知吧,是的,他们为进入稳定期的喜茶提供品牌咨询和视觉设计,为seesaw进行品牌重塑,打开条件反射的官网,还会发现不少熟悉的品牌和campaign:好利来、seesaw、阿那亚、pidan、盒马生鲜……

围绕案例和观点,我们和条件反射的创始人蔡仪聊了聊。曾经想当建筑师,2009年加入一家传统广告公司,接触到了全面、真实的商业链条,这也造就了他在判断和决策时的理性、果断。而他一手创建的条件反射,也秉承了这一特质。

围绕案例和观点,我们和条件反射的创始人蔡仪聊了聊。曾经想当建筑师,2009年加入一家传统广告公司,接触到了全面、真实的商业链条,这也造就了他在判断和决策时的理性、果断。而他一手创建的条件反射,也秉承了这一特质。

01.
如果追逐美和有趣是天性
那丑为什么还会被接受?

品牌要达成条件反射,围绕两个逻辑:建立有限身份,和长期一致的表达,而他们又同时指向:人设。
关于人设有两个关键词,一是“需求”,“我是口渴的,还是太冷了”;另一个是“认知”,就是“我认为你是什么样的”,“你是卖水的,你卖的什么水,你在行业里什么样”,实际上品牌存在于用户心中,用户认为你是什么样,你就是什么样。

这也就解释了一个很吊诡的现象,市面上这么多的设计,一些设计比较土一点或者是比较 low 一点的,反而它卖得很好,“这就是认知的问题。”
“很多街边的小吃店,看起来破破的,但你会觉得它很地道很好吃,它没有很商业,老板是在用心做产品的。因为从一般的生活经验来说,经营多年的小破店往往正是靠老板扎实出众的一门手艺”,如果用当下最时髦最有设计感的新锐的手法去重新设计,那这个店的生意有可能反而一落千丈。

很多百年老店、老街改造后明明更好看更干净了,“人云亦云的漂亮无法达成条件反射,你看到的东西,和你心里的认知是不一致的,就觉得它不应该是那样的。”口碑自然大不如前,人也逐渐寥寥。

“大家在做的事情,就是在塑造这个认知。”

seesaw这轮品牌升级中,首先要解决的,也是认知的问题,“它要走出原来那种单纯的小而美的路子。”
“我们不会单纯的去按照现在的审美趋势非要做成什么样,更多的还是去保留他们的最美好的印象。”经过大量走访和调研,“seesaw的logo,像是一个随手画的线条,大家对它的印象还蛮深的,所以我们就最大的程度地保留了。”

“大家喜欢它是因为这背后是非常的轻松的,非常有生活方式的,”这种生活方式是上海白领和文化人士创意、灵感的一面,而不是一味的工作,“它承载的是大家的认同感。”
在此基础上,才有了“A CUP OF GOOD IDER”的slogan,以及咖啡豆在杯子里的品牌符号,随手画的线条借助了马克笔的概念,这像极了白领们在ipad上圈圈画画,“iPad 的批注就是像马克笔一样。”

他们 , 给喜茶、seesaw做设计

他们 , 给喜茶、seesaw做设计

他们 , 给喜茶、seesaw做设计

而喜茶这样的超级品牌,随着品类整体的爆发式发展,同样也面临着消费者认知问题。

自身是品类的开创和引领者,在茶饮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,喜茶如何继续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?以灵感之茶著称的喜茶,被大家戏称为喜茶设计公司。伴随着超高频的上新,花样繁多的内容,一次次出圈的联名,为喜茶保持声量的同时,却也带来了问题:大量的浅层内容背后,似乎缺乏沟通的一致性。百变的灵感和创意当然也是一种坚持,但灵感不是一种身份,灵感背后的人设才是。

当这个身份模糊,不只是用户,包括品牌的内容创作者,也失去了标准。况且新茶饮这个品类全世界也没有可以直接对标和参考的对象,喜茶自己就是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。

在这个诞生于中国,又很有机会走向世界的品类里,喜茶有没有可能像可口可乐,麦当劳一样,成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文化符号?

经久不衰的生意有许多,经久不衰的品牌却不多见。窥其究竟,文化输出,文化认同感是公开的秘密。喜茶显然无法,也不应该照搬这些诞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品牌。

回到新茶饮的本身,茶的文化认同显然是东方的。基于东方文化的表达,对于茶饮来说毫不违和。但茶的东方文化又太过繁杂,喜茶需要在这其中脱颖而出做自己。基于喜茶团队一贯的创造力,于是就有了“东方叙事,现代表达”的内核:东方叙事,不是照搬传统,不拘泥于象形,而在于用东方的视角和内核,去表达新事物新观念,同时也可以解构经典文化符号。这就为喜茶的灵感找到一个清晰的人设:东方少年。

东方不是新概念,喜茶也并不陌生,但当梳理清楚用户对什么样的认知产生条件反射,在这个大前提下,它是年轻的、反叛的、还是有创造力的,也就无所谓了。

喜茶产品和联名,图源喜茶微博
喜茶产品和联名,图源喜茶微博
喜茶产品和联名,图源喜茶微博

许多人都有的一个体验:设计的价值在商业沟通环节很难体现,往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投向市场时才能被感知到,怎么改变?
“我们通常会提出某个概念,有时会将其展开成故事,从中得到一些视觉方面的设定,然后在这个设定范围内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将其可视化。”设计只是“塑造认知”中的一环,其目的是帮助品牌被传播、被记住。

“从投放角度看,比如投分众,那种手段打出去,就算你不想记住也不得不记住,它的目的不是要让你共鸣。”设计也是一样,不要一味关注设计的形式感、色彩、视觉冲击力等等,而是多从商业角度思考,关注产品本质、市场需求、用户需求、企业需求,才能让设计变得更有“价值”。

02.
变的从来不是设计,而是人

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,设计一直存在,设计手段、设计语言也一直存在并没有划时代的革新,设计师也还是那批设计师,它怎么就成了新消费品牌的核心标志了呢?
“所谓的新消费设计有什么跟过去最大的不同,可能在于从品牌方到用户自己到消费者,大家都开始重视这件事情。”蔡仪把原因归结到人身上。
在新消费的故事里,一切都是新的,这里有新的产品,新的渠道,新的消费人群。

产品、渠道新不新,见仁见智,但消费主力的变化有目共睹,更确切的说,这届互联网的原住民,和以往任何一代人,都极为不同。
“因为社交媒体的存在,大家可以分享、打卡,好看的东西会被分享出来,消费者的信息越来越对称了,”以前的消费者去麦当劳、肯德基或者家门口的小饭馆;而现在青年路的B&C早上开业,中午就能在小红书被探店视频种草,晚上正好约上好友从昌平过来拔草、打卡、分享。

同时,“互联网的存在,就有了大量的 App, 他们虽然不是包装,不是品牌设计,但他们的UI,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审美。”
也就是说,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设计了,他们为之买单的,也早已超出了产品的使用价值。“想要”、“我喜欢”成为消费准绳,消费品不再是消费目标,所带来的舒适体验、美学价值、社交价值以及身份认同感才是。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 条件反射作品

这让设计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,品牌们显然接收到了这一信号,“大家开始要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开始能够接受一些原来可能传统的品牌或者环境里不太能接受的,所谓风格或者是一些表现的手法。”以前,“收到的brief都是我想要做成谁那个样子,品牌想的是我想要变成谁,而现在我们开始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。”

站在上帝视角来看,这批新品牌的视觉认知确实更强了,但这并不意味着老牌们就不重视了,“最大的点不在于品牌新或旧,而是团队构成。”
新消费品牌的创始人往往有很强的产品洞察,甚至他自己就是这一品类和产品的消费者,所以在创办之初,就会带入年轻人的审美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,视觉传达的内容自然就会更清晰和指向明确。
而大品牌的决策方式往往是层层向上汇报的,“汇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、认知偏差甚至信息丢失的情况,这就导致好的设计没有被很好的执行出来。”
但不少大牌也开始转变思路和方式,变得更为灵活和大胆,好利来便是一个典范,“在整个合作过程中,感受就是它的效率到决策判断,包括它的接受度、认知方面甚至比很多新品牌都要好,”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“最终决策人完全可以理解产品的目标受众。”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03.
内容在前设计在后
没必要跟风

“线下的体验,真实的体验,永远是品牌力最重要的一环。”当互联网和电商持续渗透人们的生活,为消费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后,这届消费者对所有新鲜有趣、可提供全然不同体验的线下商业空间,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热情。

事实上,努力在新消费浪潮里崛起的“新门店”,突破了单一买卖功能后,也在试图打造品牌层面的“第三空间”,“这些线上品牌,最终还是纷纷来到线下开店,原因就在于品牌体验的完整性,线下体验带来的感知度肯定是最强的。”

梳理近年脱颖而出的新消费品牌,无论是酒吧、咖啡、便利店等餐饮业态,还是美妆、仓储集合、服饰、生鲜等品牌和线下实体店,都在突破传统窠臼的束缚,不按常理出牌,重构体验场景。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“好利来这几年最核心的营销方式,就是通过有话题性的产品和概念店,带来好的体验和内容,引发消费者主动传播。”

武汉的Holiland Market 是一个以跳圣市场为概念的烘焙甜品主题门店,“它的核心受众是年轻人,他们会觉得文化更具有吸引力,而跳蚤市场本身就很有文化性和故事性。”

“好利来本身的产品能力是非常强的,所以我们不只是在空间、视觉上面做文章,还要真正落到产品上,和产品尽可能的紧密。”结合这两年市集的热度,就有了跳蚤市场的概念。

跳蚤市场里面“不同的商户就会代表不同的商品,那不同商品就会有不同的造型,这个就可以充分发挥出好利来他们在产品造型上面的能力。”生日蛋糕变身发条玩具的形态,西点以珠宝的样子进行售卖,现烤面包变成mini沙发,预制作的软点产品伪装成家用机器人。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“所有一切加在一起,才能做出一个真正的跳蚤市场一样五花八门、内容丰富的空间”,所以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,所谓的第三空间的设计,更像是在做内容,“先有内容才有设计”。

实际上,这波新消费品牌的每个门店大都具备不同审美风格,通过独特的设计主题和城市元素,试图打造成城市符号与美学地标,这让消费者获得如拆盲盒般的惊喜体验。

但会为这种惊喜兴奋的年轻人,或许并不会成为品牌的消费者。“新门店”也是“门店”,承载着商业目的,还是需要找到混搭丰富体验与商业转化之间的运营平衡点。

唯一明确的是,想做好并不容易,“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个性,没必要盲目跟风。”一些区域市场的小品牌,模仿是一个效率很高的商业选择,“以飞盘来说,它一开始可能只在小范围流行,小县城没有相应的俱乐部和服务,那年轻人从小红书、抖音、快手看到也想尝试,这个时候你直接引进去,就能吃到市场红利。”

但如果是想做一个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的生意时,就要把眼界看得更高,野心放得更大,“空间也好,视觉也好,品牌定义也好,都需要强调独特性和唯一性。”

04.
简洁
算是一个不会出错的方向

有人把新消费品牌制胜的关键归结于全新的、不受束缚、没有背负的全新形象设计,这不无道理。不少新消费品牌异军突起,尽管分散在各行各业,给人的印象却很相似:产品从内而外设计感十足。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外观自不必说,细节都是推敲过的,一看就是在设计上花了钱。更惊艳的是打开包装,里面的产品也“重新设计”了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——大家开始审美疲劳了。
“审美疲劳的前提是同质化”,商业是逐利的,当有品牌通过某种形式建立了一定的优势,必然会有人跟进,“这并不是这几年才存在的,只是现在传播的速度远远高于过去,导致跟进的节奏前所未有的快,感知起来就相当明显。”
早些年,ins风曾一度风靡,火烈鸟、塑料绿植、小灯串、波波池,墙面刷成整齐划一的粉嫩模样,再加一个低饱和度的滤镜,就能收获大量点赞,就连喜茶也在2017年推出以ins粉主打的主题店HEYTEA PINK(已闭店)。

2017年喜茶推出首家HEYTEA PINK,已闭店,图源网络

有人靠ins风尝到甜头后,也就有更多人盯上了这块糖。那几年,翻开各种吃喝玩乐的自媒体,里面推荐的那种新开的网红店,网红民宿、咖啡馆、奶茶店、美甲店、理发店、服装店,十有八九都是这种装修风格,而这些相似度90%的撞脸店铺,竟然各个都排着长队。

写作业的人越来越多,抄作业的人也是,ins风狂欢,终于在千篇一律中戛然而止——新鲜劲过了,消费者不买单了,“当趋同的收益变低的时候,总会有人创新然后带来新一轮的追赶。”

“今天说到设计感,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风格和形式,”实际上,设计不止一种,“有设计感的东西很多,有极简的,有非常繁复的,有有趣可爱的,也有高冷的,还有尖锐真实的。”

“设计本身没有错”,我们总说抄作业有害,但最根本的问题从来不在“抄”本身,而在于只用手在“照抄”,没有用脑子在思考,那些鲜明的特色和风格,便在这一窝蜂盲目且质量低劣的跟风抄袭里走向覆灭。

潮流是个轮回的,风格也是阶段性,某种程度上说,设计是时代的产物,现阶段“简洁,算是一个不会出错的方向。”

喜茶新旧logo

喜茶最近换了新logo,“看似更简洁了,但它做的事情并不简单”。喜茶的logo是一个喝茶的人,“我们的观念里面,我们觉得一个东西能用语言很直观的描述出来,它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被记忆的东西。”

以前,它是具象化的,等到现在大家都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了,就具备了简化的前提条件,开始慢慢做减法,变得越来越简洁,还是为了“更好的使用,大品牌的使用场景特别多,要跟大量的内容结合,要做各种联名,所以如果自己的风格太过强烈和复杂,就很难做大量的适配。”

而小众的品牌,所处的品类和调性非常细分,不过分追求包容性和兼容性,它的性格和设计就会特别鲜明和尖锐,“没有那么多的资源,需要用包装和设计本身传达一些感受、情绪和价值”,这时候,简洁就不是唯一的做法了。

但“越来越没有趋势,可能才是最好的趋势,这意味着越来越多样化。”当人们发现快速跟进某个东西没有价值的时候,慢慢就会放弃跟风,做回自己,“这是市场决定的,自然会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。”

05.
亚文化崛起
大众审美的下一站

设计带来流量,市面上有很多因为产品包装而“成功”的商业案例,设计抓眼球固然重要,但做任何的包装还是会从品牌本身的故事出发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或模仿某种爆款的风格和形式。

爆款是一时的,“大家越来越追求个性,要去消费不一样的东西,这个时候反而是那些个性的小众的越来越成为趋势。”

有种说法是,一切亚文化、先锋的表达都肯定在更发达的市场中出现过,设计很像潮流行业,它就是一波一波地把之前的东西重新拿过来玩。

主流与非主流的轮回似乎永远是时代的标签,在时代的更迭、物质的优越与潮流的追逐中,大众对于时尚、潮流、风格的认知也逐渐提高,那些曾是某个小众圈层的标新立异,也逐渐突破壁垒,成为大众。

Supreme 2022 秋冬配件系列

 Loewe x 吉卜力工作室《千与千寻》系列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起源于街头滑板文化的supreme,以特立独行的路数吸引了一波忠实的年轻品牌粉丝;奢侈大牌引入亚文化也是司空见惯,极大的刷新了在年轻人中的存在感;今年露营、飞盘、冲浪、骑行、陆冲等小众运动的火热,更是可以看到亚文化的能量。

从人的角度看,亚文化是一群具有反叛意识的人,积极的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,当年轻人对亚文化的诉求越来越高,亚文化也将成为品牌发力的新方向。具体到设计上,内容同质化越来越高的现状下,亚文化的稀缺性就成为一种有效的差异化策略选择。

例如包装设计方面,融入经典IP,容易唤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,形成视觉记忆点,打开新的市场。而品牌在依托小众亚文化展开传播的过程中,也成为年轻、特定群体的“知心人”。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作品

观察周围不难发现,越来越多跨次元的设计越来越常见,跨次元的表达会比单一次元更强烈、更引起年轻消费群体的好感;而当品牌的表达跟街头文化、迷幻电子、摇滚背后的设计风格结合到一起的时候,也会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。

但是,一旦这些大多数人曾经漠视、不解的生活方式成为潮流,它又开始寻求更为小众的文化,一边是起源于千禧年的Y2K风格开始回潮,一边属于未来的赛博风迅速蔓延,但本质又一成不变——
大众审美本质上没有变,变的可能只是每个时代的幻想,“这就是一个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的自然状态。”

这样看来,如果说新消费品牌的成功有秘诀的话,那大概就是找到当下年轻人的需求痛点,再提供能满足他们消费欲望的产品,至于设计,也只是欲望的表达形式之一。

声明:本站提供的⼀切软件、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⽤于 学习和研究,不得将上述内容⽤于商业或者⾮法⽤途,否则⼀切后果请⽤户⾃⾏承 担。本站信息收集整理来⾃⽹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⽆关。我们⾮常重视版权问题, 如有侵权请尽快与我们联系。不便之处,敬请谅解!